发布日期:2024-11-04 16:49 点击次数:83
宋璟的执政风格,史书总结叫'守法持正’,就是守规矩、讲正气。
看起来,他和姚崇一个'变’一个'不变’,区别挺大,其实不然。宰相是干事的,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,怎么可能一成不变?宋璟后来罢相,就因为推出一些改革,得罪了既得利益集团,所以,他和姚崇的区别,主要不在这个地方。
史书介绍宋璟的性格,叫'少耿介有大节’,从小就是个'耿直boy’。考中进士后走上仕途,'当官正色,则天甚重之’,做官威严有正气,武则天很看重他。
因为刚正的名声,他在中宗、睿宗朝都受重用,并顺利当上宰相。后边的事大家都知道了:他和姚崇支持当时的太子李隆基,策划把太平公主赶出京城,结果惹睿宗不高兴,两人反被贬出京城。
开元四年(716年),李隆基想起这个老部下,把他从广州都督任上召回京城,担任司法部长(刑部尚书)。
'令驰驿诣阙,遣内侍、将军杨思勖迎之。璟风度凝远,人莫测其际,在途竟不与思勖交言。思勖素贵幸,归诉于上,上嗟叹良久,益重璟。’
派了专人专车去接宋璟,派的这个杨思勖(xù)可不是一般人,两《唐书》宦官传里,他排第一个,大家熟悉的高力士还在他后面。
杨思勖别看是个宦官,很有点军事才能,'性刚决,残忍好杀’,是个狠角色。景龙政变中,太子李重俊带兵包围中宗,就是他挺身而出,把冲在最前面的叛军给斩了。到唐隆政变,他又参与其中,成了李隆基的骨干,政变成功后,破格提升为将军。
皇上亲信来了,怎么也得客气一下吧?宋璟竟然全程不答理人家。从广州到长安,五千四百多里,两人就这么尴尬相对。作为皇上身边的红人,杨思勖哪受过这种冷遇,回来向李隆基诉苦。李隆基听完,不但没生气,反而对宋璟的风度大加叹赏。
图片
广州-长安
其实吧,这主要怪杨思勖没见过世面。当年张易之、武三思,哪个不比他红?宋璟一个也没给面子,何况你一个太监。
作为李隆基,他当然有自己的心腹,但他也不喜欢这些人太张狂,有宋璟这样人在,又何尝不是好事?
没多久姚崇罢相,推荐宋璟接任。正是这一次宰相经历,直接把他送进唐朝宰相的头牌榜。
奇怪的是,翻一翻宋璟的传记,偏偏这段时间比较平淡。前面和张氏兄弟、武三思斗,精彩片段不少,这时反倒没什么特殊事迹。笔墨最多是两件事,一是李隆基出巡,为了路修得不好要处理干部,宋璟建议不要处理;二是李隆基岳父去世,想把后事办风光一点,宋璟上报告反对。再有,就是给皇子公主们拟制封号,宋璟要求一视同仁。
就凭这点事,史书把他捧为一流宰相?
这个问题吧,其实两分:一方面,确实有人说'房杜姚宋’名不符实,他们只不过熟练官僚,刚好在明君手下办事,跟着混了个四大贤相。另一方面,宰相毕竟不是一把手,他的职责是'成君之美’——皇上有干好的想法,你去帮他实现。贞观之治、开元盛世,是唐朝两个治理最好的时期,从这个角度,给宋璟评个一等并不过分。
至于有没有突出事迹,有事迹固然好,没事迹能把事情办妥当,那也是一流高手。
传记之外,史书还记录了宋璟一些言行,从中可以看出他的一些思路。
一是政务公开。
贞观时期形成个制度,大臣奏事,谏官和史官旁听,'有失则匡正,美恶必记之’,有啥问题当场提出,不管说啥原话记下。高宗时情况发生变化,宰相单独汇报越来越多,谏官史官职能弱化。到武则天时,又走向反面,鼓励告密,谏官权力不受制约,告状信满天飞,大臣们纷纷被打倒。
“及宋璟为相,欲复贞观之政。制:'自今事非的须秘密者,皆令对仗奏闻,史官自依故事。’”
一是大事上会讨论,减少黑箱操作;二是恢复史官职能,该听的听,该记的记。
皇上和别的领导一样,工作方式主要有三种:开会、批文件、找谈话。宋璟的思路,能上会尽量上会,小范围谈话,也把录音机(史官)给你安排上。客观上讲,这么做主要是制约皇上,宋璟提出这种建议,李隆基接受这种建议,都不简单。
不但约束皇上,宋璟还把目光投向第二类人:皇上的宠臣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下一篇:没有了